她如此理智地剖析自己的情感,客厅里的人反倒不好再打趣了。
谢秋芝立刻趁机转移话题,指着桌上提前打印好的一叠资料对谢锋说:
“哥,不说他了。喏,这是我查到的关于鼠疫的有用的信息。”
李月兰也顺势接过话头,语气带着一丝兴奋:
“直播间那位‘榜一大哥’真是神速,今天就收到了几百个快递!我也跟着下单了不少东西,估计明早咱们这客厅就得被快递箱子塞满了。”
她说着,表情又转为一丝忧虑:“还有芝芝说的那个,一百万一桶的抗生素压缩片……锋哥儿,你想好怎么跟沈砚,或者直接跟这边的官方交涉了吗?这东西太扎眼了。”
话题终于来到了最关键的现实问题。
谢锋沉吟良久,目光扫过家人,缓缓开口:
“抗生素这事就用奇珍坊的名义和沈砚谈,其实今晚,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件事,沈砚这一趟去华南,我想跟着一起去。”
此话一出,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,连谢文咀嚼羊肉的动作都停住了。
最先打破沉默的是谢广福,他眉头紧锁:“为什么?锋哥儿,那太危险了!”
谢锋坐直了身体,条理清晰地说出了几个非去不可的理由:
“第一,经验。 我有现代完整的抗疫知识和经验,无论是防护、隔离还是消杀,我能提供的方法模式,可能远超这个时代的认知,这是能救命的东西。”
“第二,物资。 那些昂贵的抗生素压缩片,我想亲自管控,这是处方药,吃少了没用,吃多了也对身体有害。我必须亲自去,确保这些东西能发挥最大的效用。”
“第三,鼠疫引发的黑死病,从出现症状到死亡,短则两天,长则五天就会直接要了人命,我有空间加持,缺医少药的时候可以直接联系你们,若是沈砚一个人带着玄策卫的敢死队去,万一出了什么急事,需要救助,光是传递消息的时间就能把人拖死。那些太医们和玄策卫的兄弟们,他们都是写了遗书的,压根就没想着能回来,我们以前在部队抓境外毒贩的时候,出发前也写过这个,我知道这种感觉,我也能理解他们,他们那些人个个都有赴死的勇气,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。有我和空间在,我就是他们与阎王之间,最后的一道防线,况且,我是玄策卫的总教头,那些人的生死,我也是要管的。”
谢锋条理清晰地说完,客厅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,客厅吸顶灯的暖光映照在每个人脸上,神情都格外凝重。
谢广福深吸了一口气,缓缓点头,打破了沉寂:“锋哥儿说的……在理。咱们既然撞上了,又有这个能力,袖手旁观,良心确实过不去,而且,有锋哥儿在,沈砚那小子的压力也会小很多。”
他虽然也很担忧谢锋的安全,但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从小就是个有分寸的,能让他说出口的事情,必然已经千回百转的想了很久。
李月兰语气急切:“理是这么个理!可锋哥儿,那毕竟是瘟疫啊!你要去,我不拦着,但你自个儿的安危也是头等大事!口罩、手套、防护服,一样都不能少!我可不管什么合不合适了,那些防护服和抗生素你都打包了以奇珍坊的名义和沈砚好好谈,命可比那些乱七八糟的货物来源重要,反正奇珍坊卖奇珍,现在咱们卖啥都不稀奇,咱们得把防护做到万无一失才行!”
“哥,我支持你!”
谢文猛地抬起头,少年人的热血让他眼神发亮:
“你这就是和沈大人并肩去当超级救世英雄!到时候需要我们在后方做什么,你尽管说!”
谢秋芝沉默了片刻,问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:
“哥,我也没意见。但你想过怎么跟沈砚解释吗?你一个农家出身的人,身手厉害些还能解释得通,但凭什么对瘟疫了解得如此透彻,还有你那些超出时代的防护理念怎么交代?”
谢锋闻言,失笑着摇了摇头,眼神里带着一丝看透世情的了然:
他压低了些声音,语气变得深沉:“从很久以前开始,咱们家那些不合时宜的举动、拿出来的新鲜玩意儿,恐怕早就引起他的疑心了。他不点破,不是他蠢,看不穿咱们的底细,恰恰相反,这是他身居高位的一种大智慧,更是一种难得的包容。”
“你真以为,咱们的‘奇珍坊’如此特立独行,却至今无人敢上门滋事,全是靠我们自己厉害或是靠谢大虎这个掌柜?那是因为他沈砚,早就在背后为咱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。你仔细回想,村宴那天他借机敲打县令齐安,他纵容几位皇子继续留在咱家……这背后的深意,你细想过吗?”
“所以,无论是抗生素,还是其他防护用品,只要冠上‘奇珍坊’的名头,在他那里就是‘正常’的。至于我的那些防疫知识,他自然懂得界限,不会多问。”
谢锋的话点明了,沈砚心思极深,却对他们家抱有极大的善意与保护欲。
谢秋芝听完,紧绷的肩膀微微松懈下来,终于点了点头:“既然哥你都考虑到了,那……我也支持你,但是,你必须每天,至少早晚两次,通过空间向我们报平安!一旦情况不对,立刻回家,家里给你常备着抗生素!什么都没有你的命重要!”
“对!你妹妹说得对!”李月兰立刻附和。
“没错,哥,安全第一!”谢文也赶紧说。
谢广福最后拍板:“那就这么定了,锋哥儿,家里你不用操心,明天沈砚就要回京准备南下了,你就跟着一起走吧,全力去做你认为对的事。我们,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。”
家庭会议达成一致,紧张的氛围随之缓和,话题也转向了眼前最紧要的农事。
原本想着谢锋还能在家多待几天,有他主导打谷子的事大家都能省心,谁知他明天就要随沈砚启程,收粮的事情就要重新安排了。
李月兰宽慰道:"家里的稻子你不用担心,不是还有李大宸他们五个帮手吗?如今这几个人可都是干活的好手了。到时候我和你爹统筹指挥,再请几个得力乡亲来帮忙,十五亩地,两三天就能搞定。"
"娘,我们石山长亲口跟我说书院要放四天农忙假。"
谢文接过话头:"他说他要亲自见证'百日收'的丰收场面,还说要带着书院的先生和同窗们一起来帮忙收谷子,保守估计不下十人。照这么看,咱们都不用请人,只管准备好大锅饭就行。"
"说到这个。"谢广福想起重要的事。
"明天县令和那些属官们估计也要来咱们村。上回村宴,他们不仅被沈大人敲打过,在田埂边还受了皇帝的训示。我估摸着,到时候乌泱泱一群人都得在淮月楼住上好些日子。"
"该不会又像去年那样,顺便下乡来'打里正'吧?"谢秋芝打趣道。
"今年可比去年强多了。"谢锋笑着摇头。
"去年桃溪村被训得抬不起头,今年他们村怕是要受表彰了,搞不好,也能得到什么拨款奖银呢。"
"确实,"
李月兰捻了一颗蓝莓放在嘴里嚼,也跟着闲聊接话:
"这个月,赵老七特地请了张秋笙去帮他们建了八间荷塘水上竹屋,听说可有雅趣了,等收完谷子,咱们也去游玩一番,采些莲蓬荷花莲藕回来。"
"那咱们去的时候叫上图图和小花,"谢秋芝兴致勃勃地说:"我去写生,让她们摘莲蓬。"
"桃溪村,总算是走上正轨了。"谢广福感慨道。
"爹,这其中有您一份功劳。"谢锋真诚地说。
谢广福摆摆手,眼底却含着笑意:"是他们自己肯努力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