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的最后一场雪落得轻柔,临时车间的苫布上积了层薄雪,可车间里却比往常更热闹。
李长坤正蹲在船板旁,手里拿着小锤子,慢声细语地给大牛和二柱讲解钉船缝的技巧,与之前的严厉模样判若两人。
“钉这船缝得‘对角下钉’”李长坤用锤子指着船板的接口处,指尖在木头上划出两道交叉的线,“先钉左上角,再钉右下角,力道要匀,别把木板钉裂了。你们试试,别怕错,错了俺教你们改。”
大牛握着锤子的手不再发颤,按照李长坤说的角度,轻轻敲下第一颗钉子。
钉子稳稳地嵌入木缝,没出现之前“歪钉子”的情况。
他抬头看向李长坤,眼里满是期待,李长坤点了点头,嘴角难得露出点笑意:“对,就是这力道,比昨天稳多了。”
二柱也跟着尝试,虽然第一颗钉子稍歪,李长坤却没像往常那样骂他,而是蹲下身,握着他的手调整角度:“手腕再往回收点,锤子别举太高,这样不容易歪。”
温热的力道透过手套传来,二柱心里一暖,再下锤时,钉子果然钉得笔直。
林宇站在不远处,看着这一幕,悄悄跟王大春说:“罗叔那番话真是管用,李叔这脾气改了不少,俩徒弟也敢放开手干了。”
王大春笑着点头:“之前俩孩子见了李叔就躲,现在敢主动问问题了。你看二柱,刚才还问李叔‘船底桐油要涂几层’,换以前,他哪敢开口?”
说话间,赵大勇扛着最后一台调试好的发动机走了进来:“林哥,最后一台发动机弄好了,装完这台,所有船的改造就都收尾了!”
车间里顿时响起一阵欢呼,渔民们围过来,看着整齐排列的新船,眼里满是期待。
李长坤也站起身,走到最边上的一艘船前,用手掌拍了拍加固的船板,声音里带着点自豪:“这些船,每一块木板都刨平了,每一道缝都补严实了,开春去远海,保准没问题。”
林宇走上前,递给李长坤一杯热茶:“李叔,辛苦您了。这一个冬天,多亏了您把关,这些船才能改得这么结实。”
李长坤接过茶,喝了一口,难得没反驳,只低声说:“俺就是做了该做的。这些船关乎着全村人的生计,不能马虎。”
他顿了顿,又看向正在收拾工具的大牛和二柱,补充道,“俩孩子也长进不少,以后修船的活儿,能交给他们了。”
傍晚收工时,林宇召集所有人开会,说:“明天咱们把船都拖到码头,检查一遍设备,后天天气好,就安排试航。试航没问题,开春渔汛一到,咱们就能组队去远海了!”
渔民们纷纷点头,有人忍不住问:“林宇,试航的时候,能让俺们也上去看看不?俺这辈子还没去过远海呢!”
林宇笑着应下:“到时候分批次安排,大家都能去体验体验新船的劲头!”
回到家,二妮正在厨房煮饺子,看到林宇回来,笑着说:“俺听娘说,所有船都改完了?真是太好了,这下开春就能安心捕鱼了。”
二妮转过身,摸了摸他的脸:“别光顾着高兴,试航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。俺听村里老人说,远海的浪比近海大,你们可得多留意天气。”
“放心”林宇握住她的手,“你不是已经跟气象站约好了,试航前会再确认天气,每艘船都配了对讲机和救生设备,不会出事的。”
饺子煮好,热气腾腾地端上桌,林宇咬了一口,满是家的味道。
窗外的雪已经停了,月光洒在雪地上,泛着柔和的光。
他知道,这个冬天的忙碌即将结束,开春后,新船将载着所有人的希望驶向远海,而他们的生活,也会像这热腾腾的饺子一样,越过越红火。
第二天一早,渔民们齐心协力,把改造好的渔船一一拖到码头。
阳光洒在崭新的船身上,桐油的光泽在阳光下格外亮眼。
李长坤带着大牛和二柱,逐船检查细节,时不时停下来,指着某处跟俩徒弟讲解:“这里的缝要再补层桐油,海水容易渗进来;那台发动机的螺丝要再拧紧点,免得开船时松动。”
大牛和二柱认真记着,手里的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。
林宇看着这祖孙般的三人,又看向远处等待试航的渔民,心里满是踏实。
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,就等后天,迎着春风,驶向远海。
试航的清晨,天刚蒙蒙亮,码头就挤满了人。
五十多艘改造好的渔船整齐列在岸边,船身新刷的桐油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,船头插着的红绸子被海风一吹,猎猎作响。
林宇穿着厚棉袄,手里攥着试航名单,正跟赵大勇、李长坤最后确认细节。
“每艘船三人一组,老渔民掌舵,年轻后生管仪器,还有一个记渔获。对讲机保持畅通,每隔半小时报一次位置。”
林宇嗓门洪亮,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,“遇到情况别慌,先联系总船,咱们互相照应。”
李长坤背着工具包,站在最前头的一艘船旁,正弯腰检查船底的缝:“都检查仔细了,别漏了任何一处,这可是第一次去远海,不能出岔子。如果出了岔子,就会砸了咱的手艺~!”
大牛和二柱跟在他身后,手里拿着小锤子,挨个敲着船板,听着声音判断是否牢固,两人动作熟练,比冬天刚学的时候利索了太多。
二妮也来了,手里拎着装满干粮的布包,给林宇塞了两个热乎乎的菜团子:“路上饿了吃,注意安全,别逞强。”
林宇接过团子,捏了捏她的手:“放心,俺心里有数,傍晚就回来。”
太阳刚跳出海面,试航的信号枪响了。
第一艘船由林宇掌舵,赵大勇负责探鱼器,李长坤则坐在船尾,眼睛盯着船身的每一处动静。
发动机“突突”启动,新船缓缓驶离码头,在海面上留下一道清晰的水痕。
后面的渔船跟着启航,几十艘船连成一串,像一条长龙在海上游动,岸边的村民们挥着手,欢呼声飘得很远。
驶出近海后,林宇加大了油门,发动机的声音变得更有力,船身平稳地切开海浪,一点不晃。
赵大勇盯着探鱼器,突然喊起来:“小宇!下面有鱼群!不小呢!”
林宇放慢速度,探鱼器上的红点密密麻麻,是冬季少见的黄花鱼群。
“试试渔网!”林宇喊道。
两个帮忙的渔民立刻拉起渔网,渔网刚下水没一会儿,就感觉沉甸甸的。
众人一起发力,渔网被拉上船,里面满是金黄的黄花鱼,蹦跳着溅起水花。
“好家伙!这一网至少有五十斤!”赵大勇兴奋地喊,“新船稳,拉网都不费劲!”
李长坤蹲在船边,看着船身在海浪里的起伏,点了点头:“发动机力道够,船底的缝也没漏水,不错。”
他抬头看见大牛和二柱在另一艘船上,正帮着掌舵的老渔民调整方向,两人动作虽然还有点生涩,但已经能跟上节奏,李长坤的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。
可没过多久,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声音:“小宇!俺们的船有点不对劲!发动机声音发闷!”
是村西头老周叔的声音。
林宇赶紧让赵大勇确认位置,然后调转船头赶过去。
赶到时,老周叔的船正停在海面上,发动机“突突”地响着,却没力气往前开。
李长坤跳上船,打开发动机盖,仔细检查了一会儿,指着螺旋桨说:“缠上渔网了,得先把网解开。”
大牛和二柱也跟着过来帮忙,二柱跳进水里,小心翼翼地把缠在螺旋桨上的旧渔网解开,大牛则在船上递工具,两人配合默契,没一会儿就弄好了。
发动机重新启动,船又能平稳行驶了。
老周叔松了口气,对着李长坤和俩徒弟道谢:“多亏了你们,不然俺们还不知道咋办呢!”
李长坤摆摆手:“以后遇到这情况,先关发动机,别硬开,容易坏。”
他看了眼二柱,补充道,“水下解网要注意安全,下次带上救生绳。”
二柱赶紧点头:“记住了,师傅。”
中午时分,船队已经驶到了远海区域。
这里的海水比近海更蓝,阳光洒在海面上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
渔民们纷纷下网,渔网一次次被拉上船,满是黄花鱼、带鱼,还有不少珍贵的石斑鱼。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了花,老渔民们感慨:“这辈子没在远海见过这么多鱼!新船真是好样的!”
林宇坐在船头上,看着远处的船队,心里满是踏实。
赵大勇递过来一条刚捕到的石斑鱼:“小宇,这鱼至少有三斤!开春渔汛的时候,咱们肯定能大丰收!”
林宇接过鱼,笑着说:“瞅着架势,今年的鱼获比较丰富,到时候咱们的加工厂厂也能扩大规模,让村里的人都能多赚点钱。”
“那可太好了,我到现在还记得过年分钱的时候,大家伙脸上兴奋的样子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