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新笔趣阁>科幻小说>痕语者> 第106章 锈门之后没人等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6章 锈门之后没人等

宋昭是在一个没有风的清晨回到中转站的。

那口废弃的通风井静静卧在戈壁边缘,铁栅锈得几乎与沙土同色,像一具被时间啃噬殆尽的骸骨。

三天前,他在这里主持了一场沉默的追认仪式——没有悼词,没有花圈,只有一枚刻着“r08”的铜牌,被他亲手嵌进井沿的混凝土缝隙里。

那时他还以为,那是终结。

可现在,他蹲在牧民送信用的土墙角落,指尖正缓缓抚过一道极细的十字划痕。

它太新了。

墙皮本就酥脆,常年受风蚀剥落,但这道痕迹边缘整齐,无明显崩裂,显然是用钝器反复刻画而成。

宋昭屏住呼吸,将降噪耳机重新戴上,试图捕捉空气中残留的震动频率。

他的神经损伤虽已缓解,但残响感知仍能在特定情境下浮现——比如此刻,指腹摩擦刻痕时,耳中竟泛起一丝微弱的金属刮擦回音,节奏规律,三短一长,如同摩尔斯码中的“s”。

这是应急小组内部标记撤离路线的方式。仅限核心成员知晓。

而最后一个使用这种符号的人,是陆沉。

宋昭猛地抬头环顾四周。

监控早已瘫痪,最近的巡逻点在五公里外。

如果陆沉真的回来过……那么他不是为了现身,而是为了确认一件事:是否有人接下了那卷磁带里的承诺。

“你看见了光,”宋昭低声说,仿佛对着虚空陈述,“然后你转身,又把自己埋进了暗处。”

他站起身,拍去裤腿上的尘土,立即调取边境三日内所有冷链运输申报记录。

系统权限来自陈砚刚批下的纪检协查令。

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,直到两辆标注“疫苗转运”的冷藏货车引起警觉——原定驶向高原防疫站,却在进入西南关卡后突然变更路线,gps信号在山区连续丢失四小时,最终指向一处早已注销的生物实验室旧址,代号“黑崖b - 7”。

宋昭盯着地图上那个被红圈圈住的坐标,瞳孔微缩。

那里曾是九十年代军方合作项目的试验基地,2003年因一场不明火灾封闭,对外宣称“设施损毁,资料焚毁”。

可他知道,有些东西从来不会真正烧干净。

与此同时,喀什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。

林晚站在光谱仪前,手套边缘沾着微量显影剂。

她刚刚完成对陆静姝户籍注销证明的第三次还原扫描。

当波长校准至415纳米时,印章油墨边缘浮现出一道几不可察的偏移——那是1999年后才启用的防伪套印技术特征。

这份文件,是补录的。

她迅速接入民政系统历史档案数据库,筛选2000年至2004年间以“突发精神疾病”为由集中注销的死亡登记案例。

七例,全部来自不同省份,却有着惊人一致的模式:亲属栏空白或标注“失联”,注销流程均由同一层级审批快速通过,且后续无任何申诉记录。

更诡异的是,其中三人原本登记住址,竟与魏氏基金会早期慈善项目的安置点重合。

“这不是死亡登记,”林晚喃喃自语,“这是系统性清除。”

她将数据打包加密,附上分析报告,发给陈砚。

邮件标题只有两个字:“溯源”。

而在江城法医中心负压解剖室,唐雨柔正从冷冻舱残存组织样本中提取出最后一丝血液成分。

质谱图显示,供体体内含有高浓度fz09——一种从未公开上市的镇静剂。

她翻遍毒理数据库,终于在一份编号“dl - 2002 - γ”的军用麻醉试验报告中找到线索:该项目由某战地医疗顾问主导,代号“寒鸦”。

姓名栏写着:沈巍。

她的手微微发抖。

老教授私下告诉她,fz09的设计初衷并非用于治疗,而是为了让人体在完全清醒状态下丧失运动能力,便于长时间维持器官活性。

代谢周期精确控制在72小时。

“这意味着……他们在活摘。”唐雨柔闭上眼,脑海中闪过那些被伪装成“捐献”的运输舱。

她连夜撰写司法鉴定补充意见书,每一行字都像刀刻般冷峻。

当她按下发送键时,窗外天光初现,照在桌角那本《物证不眠手册》上——扉页上“赠r08全体”几个字,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。

同一时刻,宋昭合上笔记本电脑,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旧照片上——那是他与沈砚在专案组时期的合影。

后者站在阴影里,神情复杂。

他不知道的是,就在西南群山深处,一条通往废弃实验室的隐秘公路旁,一辆不起眼的工程车正缓缓停靠。

车门打开,一名身穿后勤制服的年轻人跳下地面,抬头望向远处半埋于岩层中的建筑入口。

他掏出一张泛黄的手绘图纸,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熟悉的通风管道布局。

风从山谷吹来,带着腐锈与寂静的气息。

而在他身后,无人察觉的监控盲区里,一只乌鸦悄然落下,爪中缠着半截褪色的红色布条——那是二十年前,应急中心孩子们佩戴的身份识别带。

沈砚站在那扇锈蚀的铁门前,风从岩缝里钻出,带着陈年的霉味和金属腐烂的气息。

他没有立刻进去,而是将手按在冰冷的门框边缘,指尖顺着一道细微的凹槽滑过——那是童年时父亲带他巡查冷库时教他的记号:b区夹层,第三通风口左转,紧急备用电源所在。

他知道这条路,闭着眼都能走完。

十年前魏氏基金会“慈善安置项目”背后藏着什么,他曾是执行者之一;而今,他是唯一还活着的知情者,也是唯一能用记忆拼凑出这座地下迷宫原貌的人。

申请勘查任务时,他在报告里只写了一句话:“我熟悉这里的黑暗。”

工程灯照亮坍塌的走廊,混凝土碎块压着断裂的电缆,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冰晶。

搜救犬在b区入口低吼后便不肯前行,仿佛嗅到了不属于这个时空的恐惧。

沈砚蹲下身,拨开一堆扭曲的金属网,露出半截被掩埋的通风管道。

他伸手进去,摸到一段尚未完全断裂的线路接口,接头形状与现代标准不符——是老式军用制冷系统的规格。

再往里,空间骤然收窄。

他侧身挤入夹层,在废墟尽头看见一台小型制冷机组孤零零地立在那里,外壳斑驳如鳄鱼皮,铭牌早已腐蚀殆尽。

可当他绕到背面,撬开防护罩时,目光猛然凝固。

线路板上,一行极细的小字刻在绝缘层下方:r07-α原型机 · 序列编号:0421。

他的呼吸一滞。

r08不是起点,而是延续。

他们早就试过了,在更早、更深的地方,用活人做温控实验,测试器官保存极限。

而r07的终止,并非失败,而是转移。

他小心翼翼刮下控制面板背面的一层黑色附着物——质地黏稠,带有轻微油性,像是长期渗漏的冷却剂残留。

装袋密封后,他又注意到面板内侧有一块微型存储卡插槽,已被高温烧结变形,但周围的焊点显示出曾有人强行热拔插的痕迹。

他在背包里取出父亲遗留的工作手册,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操作日志格式与加密指令代码。

凭着记忆比对,他用便携设备尝试恢复硬盘碎片数据。

三小时后,屏幕跳出一条残缺记录:

【20030617 04:18】r07终止协议执行,目标转移至g线——代号‘清道夫’。

指令来源:中央归档系统(权限等级:黑鸦3)

“清道夫……”沈砚低声念出这个词,脊背发凉。

这不是某个人的名字,而是一套嵌入体制缝隙中的自动响应机制——一旦某个案件接近真相核心,它就会启动,像病毒一样清除痕迹,抹掉证人,焚毁证据。

他抬头望向头顶裂开的天花板,月光透过岩层缝隙洒落,照在那台仍在微弱运转的制冷机上。

嗡鸣声几乎不可闻,却持续了二十年。

与此同时,宋昭正坐在临时指挥车内,四路信息在他眼前汇流成一张血色地图。

七个异常死亡案例的位置连成弧线,两辆冷链车轨迹交叉于“黑崖b-7”,r07旧址标记为圆心,“清道夫”代号首次出现于陆静姝档案的删除日志中——七点一线,构成一个横跨江城、喀什、西南三省的环形闭环。

这不是偶然,是系统性的覆盖。

就在此时,边防公安的紧急通报接入系统:一辆申报为空调维修设备的货柜车试图闯关,被拦截后搜出大量焚毁文书残片。

其中一张碳化纸页上,残留半枚印章轮廓。

宋昭放大图像,瞳孔骤缩。

那形状,与林晚发现的伪造注销章,完全吻合。

“他们还在清理现场……”他低声说,声音冷得像刀刃划过玻璃。

唐雨柔站在他身后,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火光影像,问:“还能追吗?”

宋昭没回答,只是缓缓戴上手套,目光落在桌角那份刚打印出来的灰烬成分预检报告上。

风,已经吹起来了。这一次,火不再独行。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+书签 下一章